坟地的后土和三代是什么意思?
自小尊承传统习惯,每年都春秋二祭,特别在清明时节,都上山拜祭坟地敬祖先。每个坟地后面都另立有一圆地堆,称为后土,拜山祭坟要祭拜后土,我祖先坟中,有好几个用砖砌成的大坟,是较老的祖先,每次祭拜人特多,不但背后有后土,前有前土,右有右土,左右左土,曾问过长辈,后土是什么意思,老人说,入村先拜社,祭坟先拜后土,后土与社都是土地神,是人对土地的尊敬。我们祖先坟四方有土堆,就是告诉人们,以此为界,不得入侵。你看,几百年来,谁敢入侵半点,都在四堆外另造不敢越界半步。原来后土除了是土地神外,还起来分界作用。
记不起在那看过,后土文化比黄帝文化还早,还传后土是人,据考证,山西运城的一个后土祠是最古老的一个,远早于黄帝时代。人对天地之崇拜从来就有,说对后土的崇拜,后土文化早于黄帝文化我信。人们对土地的崇拜是自始就有,村寨敬社,坟地敬后土,社与后土都是人对土地的崇敬,一是阳人占地就立社,一是阴人(死去的人)占地筑坟就立后土。这充分说明人们对土地有无限敬畏尊崇。
天阳地阴,坟为幽冥地府,要占地,不管阳间人社会,还是阴间筑坟都要先拜土地神,敬拜土地,在阳拜社,在坟祭后土,祈祷心愿,一则求土地神护佑平安,二则希望祖先有灵护佑后辈儿孙,三则祈福天地神灵,祖宗先辈护估后代儿孙平安发达,这大概就三代的意思吧。
对社对后土的崇敬崇拜,并非全是源于封建迷信,多是出于人对土地的敬畏心理和对先人的孝敬,体现了人善而感恩之一面。我不迷信,但我不叛逆,所以,我年年都随家人去拜社又敬天,还上山拜坟祭祖先。我这里拜坟就要拜后土,这规矩乱不得,先后主次要分明的。
后土也有人写成厚土的。
坟地的后土是什么意思呢?
民间认为,人死入土,就是投入后土的怀抱。大地之神后土,是幽明世界的主宰。〈楚辞——招魂〉:“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都归后土管辖。曾问过长辈,后土是什么意思,老人说,入村先拜社,祭坟先拜土(后土),后土与社都是土地神,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并且也是人死后的保护之神:大地之母,这大地之母是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她是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仙。
后土与皇天是相对的大地之神,后土即大地之母,皇天即社,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土地公。
上古有所谓“五行之官”、后流变为“五行之神”,“后土“就是其中之一。五行之官分别是: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这五大官员,分别支配着金木水火土的开发和使用。金木水火土各正,都分别支配着金木水火土方面的专家,他们利用各自的自然属性及其自然规律,来为人类服务。他们死后,他们的灵魂,就被“祀为贵神”,分别充当金木水火土之神。木正句芒为木神、火正祝融为火神、金正蓐收为金神,水正玄冥为水神,土正后土为土神。这就是“五行之神”。这也是所谓的“五祀”。后土就是指土神后土,大地之母的意思。
清明节祭墓或埋葬逝者为何要先祭后土?
清明时节,都要去坟地祭拜祖先。祭墓之时都有先祭祀后土的风俗,从上古一直到近代,都存在。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二云:“今葬,必于其侧立石,题‘后土之神’。临葬,设酒脯祀之。大地之神无处不在,埋葬死者之前,先用祭祀之礼敬拜后土之神,然后才能埋葬逝者。
人们在阴宅安置“后土”,可视为通过信仰的形式传递生命观和宇宙观,它反映出人们认识中的大地之母是人类生死途中的维护者,她哺育人的一生与收藏人身、最后是人身化去躯体同归于土,与黄土融为一体,人们因此对地母神明敬拜有加。后人在春秋祭墓时“联同”已逝先人展开对后土的崇拜,是通过信仰的实践去演练和神化人的生命来源、生长过程与归宿的源头。
这背后的渊源,涉及华人世界在《周易》时代已经总结出:传播与遗传着祖先赋予土地的感性经验认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认为如何才是生前死后安身立命的文化抉择。
这里的三代什么意思呢?
天阳地阴,坟为幽冥地府,要占地,不管阳间人的社会,还是阴间筑坟都要先拜土地神,在阳拜社,在坟祭后土,祈祷心愿:一来求土地神护佑后代儿孙平平安安;二来希望祖先有灵护佑后辈儿孙,茁壮成长,人才辈出。三来祈福天地神灵,祖宗先辈护佑后代儿孙兴旺发达。这里的三代,就是通过祭拜后土之神、祖先,希望后辈儿孙三代得到祈祷心愿的佑护!
大家对此怎么看?同意我这种说法的,请给我点赞支持吧;不同意的,也欢迎你留言探讨哟!
活人居地为“社”,立标示用当地最佳宜木,1970年前就是每村的村树。这是黄帝定下的规矩,替代黄帝没入驻中塬前的,将酋长家族最佳人员奠入驻地地下为凭,证实自占居地享有拥有权方式。
社占地是大地的一部分,命名为厚土,厚土在黄土岭塬上可证土极厚。
而葬亡故人的土为西北方,八卦上西北为“归藏”。也为“归脏”,即茅房建处,(商朝将西北方称为鬼方)。其占地定名为“后土”。
从而,活人居厚土,死人居后土。统归大地母亲。神学归土地爷或城皇。社也成神时以前王朝传人为社神。所以周灭商后,商王为社神。
葬地的坟地是第一禁地,归祖庙宗祠祭拜本物处,民间为上坟,仕以上人物先供拜宗祠,再上坟供拜坟。王拜祭祖庙,上祖坟。
这就是王保祖庙,诸侯保宗祠现象。
因此先供拜:牌位,祖庙,宗祠,再:上坟或扫墓(春祭为上坟,秋祭为归墓。上坟为添土,扫墓为除草。)
所以先拜牌位庙祠,从而再拜土为后土了。
这都是春秋战国前延用的形式。
而上坟扫墓几乎仅致前三代,第四代渐不再拜扫了,但旺族保千年仍续家族谱的仍拜扫,仅一般人家三代后不多有拜扫的了。也就儿子带孙子祭拜,孙子一般不再带重孙祭拜爷爷的坟了。
坟地的后土和三代是什么意思?
在坟地后方立“后土碑”,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风俗传统,最早形成于唐宋时期。
东汉王逸在注解《楚辞》“招魂”篇中“魂兮归来,君无天下此幽都些”一句时,是这样注解的:“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从上述王逸注解可见,古时,人们不仅把后土尊为“大地之母、后土神”,且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后土神主掌“幽冥地府”;由于自汉代《楚辞》编撰成书以来流传较广,加上屈原在民间的影响,对王逸的“注解”后土主掌幽冥地府的说法比较信任,逐渐形成了自唐宋就已经相沿成俗的传统,就是:在建墓、上坟、举办丧礼时,都要祭祀后土神的风俗。
明代《道藏》的《儒门崇理折衷堪与完孝录》卷八“祠后土”记载:“按古礼,无所谓后土氏者,惟唐《开元礼》有之。温公《书仪本》《家礼》本书仪,丧礼开茔域,乃窆与墓祭俱祀后土”。《家礼》中又记载“祀以后土,恐其潜窃也”……
从上段文字简述,可以确认,“建坟祀后土”的习俗确是自唐代已经成俗沿袭而来,在坟地立后土碑之意:一是祭吿“后土神”,二是祈祷护佑之心愿!至于坟地中的“三代”,应该是大多数的说法“希望先人护佑子孙”的心愿!
《帝王世纪》记载:帝喾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
从上述可知,在上古时代后土是一个人名,被帝喾任命为“土正”,因为有功,被后来的人祭祀。并逐渐被后人尊为“后土神”。汉代帝皇开始祭祀后土,建“后土祠”,《淮南子.天文》记载: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汉代,开始形成统一的信仰:“后土被视作黄帝之佐,成为主掌承载万物之土地的神话人物”。汉文帝时,国家统一祭祀地只,地只,即后土,“冬至祀太一,夏至祀地只”……
"坟地的后土和三代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般是说家族墓地的风水地理知识的问题。
这里坟地的"后土"是指这个墓地的管辖范围,一般称为后土神位,这个后土神位就是指土地公或者土地神的意思。
这里的坟地"三代",一般是指死者同辈分的为第一代,比如死者的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死者的儿子为第二代,死者的孙子为第三代,统称为"三代"的意思。
北方农村田地里到处都是坟堆,这样的丧葬习俗会带来哪些影响?
我们西南方也是一样,山坡到处都有坟地。
以前小时候家家孩子几个,显得老年人好少。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出去打工,家里就是留守老人和儿童,感觉老年人很多,比如,每年七月半左右,年前年到处都有敲锣打鼓,坟堆也到处都是。感觉老人很多!荒山荒地萧瑟无边!
中年如我等,亦觉黄土掩埋脖子不遥远!
我老家在石家庄市栾城县,四十多年前就将坟头平整了。我们家祖上是明朝移民到河北的,七十年代,家族成员有好几百人,每年过年时都到老坟祭祖,经过几百年的积淀,老坟占地少说也有二三十亩地,七十年代我们那里提出“死人不能与活人争口粮”实行了火葬,取缔了土葬,同时,将坟头平整改成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