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要想金榜题名当状元有多难?
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分三步来考虑,以便让这个“古代的问题”,能有一个“现代的理解”,并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成为科举状元的真正难度。
一、 在现代,你成为省市高考状元的难度。
二、 在古代,你成为科举状元的难度。
三、 古代和现代做一个基础条件与数据上的对比。
从公元587年隋文帝定制,至清末1905年废止,科举制度在中国绵延了1300多年,据统计,这期间共考出了600多位文状元(包括五代十国、辽、西夏、金、张献忠的大西国、太平天国),二至三年才出一位状元,蟾宫折桂之难可想而知。
状元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实力,还须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第一人。
科举考试规制甚严,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
童试分三级:县考、府考、院考,其中县考和府考各有四至五场考试,院考两场。参加童试的士人称童生,考试通过后称“秀才“,秀才录取人数以各县人口多寡及田赋数目分配名额,大县三四十名,中县二三十名,小县十数名或数名。
秀才也分等级,最低者称附生,通过岁考,逐渐升增生、廪生、贡生、监生;再通过岁考,名列一、二等及三等前三名,才可参加乡试(省级)。
乡试考取者称"举人",各省举人名额按田賦数目多寡分配,一般大省八九十名,中省六七十名,小省三四十名,全国共录取一千二三百名。乡试有三场,考生在考场内三进三出,食宿其间。
中举人后,可以赴京参加会试。会试一般三年一次,与乡试一样考三场,会试总录取人数大概三百名,最终参加殿试。
殿试是科举的最高级别考试,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录取时分三甲,第二甲和第三甲若干名,第一甲仅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主考官呈上拟录取名单后,由皇帝朱笔饮点。
所以,屡经考场的士子,身心疲惫,岁月消磨,可想而知。屡试不中,屡败屡战,磨难尤多,白首考场者比比皆是,多数人是终生的陪考者。
当然,这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明清时期规制,隋唐时程序相对简单一些
十分艰难,对比想一下当今的时代如果考上个博士毕业所经历的艰难。
古人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金榜题名是和洞房花烛夜同样的喜事。
我们要知道人的一辈子最开心的大概就是洞房花烛夜了,从此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告别孤零零的日子。
考取状元实属不易
全国无数的考生,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状元可是全国的独木桥,过桥者每届只有一人,当今的高考状元还有不同地方的比较。
我们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苦读到中年方才中个举人就喜不自胜成那种地步,更不要说是状元了。
我能常常说十年寒窗,说的就是状元为备考所经历的苦难,还有很多是得不到状元的。
古代读书人科举考试,要考中进士,至少要有六大考试,过六大关。童生先要考秀才。考秀才先要县考,称童子试(在本县城里由知县主持下考试,考一场)。如果童子试不合格,隔一年还可以再考,三年两考。童子试合格,隔一年参加府考(在本府衙内由知府或太守主持下考试。考一场,但考生半夜里就要入场)。府考合格,隔一年,参加童生最重要的考试——道试(院试),即由提学官或学政主持下,考生到道学署或学政衙署(全国绝大部分设在省会,仅三省不在省会,如江苏的设在江阴县)参加全省性的考试。因考场在省会,全省县多,不能一次性考完,要由主考官把县分成几批,分批考完,也半夜入场。道试院试合格,就是诸生(俗称秀才,茂才)。秀才第一名称案首。秀才也分档次,优秀的入本县学宫寄宿读书,政府有钱粮补贴,称膳廪生。膳廩生经选拔考试合格,进入最高学府——在京城的国子监读书深造,称为贡生。秀才和贡生再参加乡试——考举人。举人考场在各省省会的贡院,全省秀才、贡生集中到贡院。乡试三年一考,称大比。乡试一般为八月初九到十七日,称秋闱。各人吃睡在窄小的考棚内,考三场,很苦。考中第一名称解元。主考官由皇帝选派的高官担任。考得快的人能出场看到中秋月亮。三年后春季,全国考中举人的集中到京城参加会考,称春闱。会考程序和乡试几乎一样。合格者称会员,第一名称会元。一个多月后,会员集中在京城参加殿试。会试、殿试由左右丞相(或级别相当的大学士主持),只考一天。考中者为进士。批阅试卷后定出一、二、三甲进士名单(几十名或几百名,各朝不等)。一甲中又定出前三名(不分名次)。在隆重的气氛中,皇帝坐殿,倾听读卷官所读一甲前三名试卷,然后皇帝策问前三名,最后凭感觉用御笔分别在试卷上写状元、榜眼、探花。钦定为状元的,一般为答卷、回答策问时质量好,皇帝满意,有时也因其他因素如面相、姓名等原因定为状元或降为榜眼、探花的。总观读书人从考中秀才到考中进士,诚如古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是很艰难的,有的童生考秀才考到胡子花白还是名落孙山。能考中状元更是难上难。但是,从隋朝到清朝1300多年科举考试中,全国还是有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的俊彦17名,其中两名武三元(明浙江王名世,清浙江王玉璧)。更稀奇的是:竟有加上考秀才的连中小三元,共连中六元的奇才,更是凤毛麟角,全国仅2名:明朝安徽池州的黄观,清朝苏州的钱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