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家具为什么能不使用一根铁钉,也能使用几百年?
之所以说牢固,是因为被坐的次数少,或是坐它的人不是体重不够重,就是都十分讲究。
再说一下技术,选木料,夸耙子,弄斧子,拉大锯,抓锛,精雕细琢纯手工,艺术家具,不仅要求坐的舒适,还要要求坐的美观大方,已经脱离了家具的使用价值了,成为一件摆设和地位身份的象征供上层人使用。长期坐,还是马扎子更舒适更实用,话题跑远了[我想静静]
现在的家具也可以使用一百年.只是家具安装师傅为了方便省略了一道工序.话反过来说.当是古代家具烂掉的也很多.我们只是看到了剩下来的一小部分.一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子孙孙一样可以看见我们用钉子做的家具可以用一百年!
这源于中国传统家具的灵魂——榫卯结构。这种独特的榫卯结构,让整套家具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
智慧的千年传承
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即家具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据统计,中国古代家具的榫卯结构近100种,常见的有栽榫、托角榫、粽角榫、长短榫、夹头榫、抱肩榫、楔钉榫、插肩榫、套榫、挂榫、勾挂榫、格肩、攒斗等。这些榫卯结构用于家具的不同部位,科学地解决了传统家具的框架结构的牢固性问题,又兼具美观性。
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设计得非常严谨科学,每一个榫头和卯眼之间都完美配合,达到极佳的固定锁紧效果,在整体装配时发挥重要作用。只要做工非常准确精细,榫卯之间是滑配合,略施一些鱼鳔,家具就非常结实牢固,而且在家具的外表上根本看不见木材的横断面,只有凭借木材纹理的通断不同,方可看到榫卯的接缝。正是这些工艺精巧的榫卯结构,造就了传统家具的工艺特色。
精湛细致的制作工序
传统家具的制作可分为十几个工艺流程,即选料、配料、画线、开料、木部件细加工、开榫凿眼、雕花、磨活、攒活、净活、打蜡擦亮等。虽然在实际制作时,工序的划分可能比本文所说还分得细致些,但具体的操作都包括在其中了。
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农耕社会,传统家具的制作仅凭简单的木工工具,征服了硬度很高、难以锯割的木材,制作成了千姿百态的家具。
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家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汇集融合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书法、绘画、建筑等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哲学思想的完美呈现。
中国的传统家具以木质为主,式样由低矮到高,由单一到多样,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尤其是明清时期,古典家具更是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明式家具造型简洁典雅,做工精妙,在实用与美观相统一中洋溢着古朴雅致的美。清式家具吸收了外来文化,形成了造型浑厚、讲究富丽繁缛的装饰美。中国古典家具可分为床榻类、椅凳类、桌案类、箱柜类、屏风类和架具类等,皆各具特色。
这个问题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先民发明了一种能够使建筑很稳定的东西,榫卯结构。
但是这个隼卯结构,用我们现代的思维来看,是当时劳动人民的一种智慧,使一些木结构的建筑和家具非常稳固。
不用一根钉子,就可以完成用钉子来达到的目的。但是我们要想一下:当时来讲造一根钉子,要你动脑子想什么榫卯结构难的多。
这一点可能有的朋友想象不到,说榫卯结构多么动脑子多么难呢。
问个问题:你拿一根火柴取火简单,还是钻木取火简单?
对于远古的人来说,想象用火柴划出火来不是比登天还难!他根本想象不到,所以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思维去诠释古人所做的事情。
中国的先民可以用笋卯结构盖一层两层三层的楼和七八层的木结构的塔,到现在不倒。
但是中国的先民也没有想象四个轱辘的马车,如何让前面两个轱辘拐弯儿。
所以我们也不得不说,是不是类似这种榫卯结构反而限制了中国先民人的思维和想象呢?
这个我们不好下结论,但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榫卯结构仍然是在历史长河中非常显得灿烂辉煌。
传统家具如何修复才能实现“完好如初”呢?
一般传统家具包括红木家具实木家具都可以修复,经过维修师傅的表面填充,打磨,上色之后都可以达到完好如初的效果,抖音上不是也有相关视频么,技术好点的修复师傅都可以做到。
我们都知道,红木非常的耐用,即使现在也可以见到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家具。可经过代代相传,红木家具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碰碰,染有污迹。
这个时候,就需要“修复”的技艺了,红木家具之所以可以被修复,得因于它特殊的材质和令人称奇的榫卯结构。因此,经过修复,红木家具可以达到“完好如初”的效果。
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家具修复的常见工艺,看看如何实现“新旧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