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城为什么是九个城门?有什么说法?
感谢悟空提问,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所谓京门,京,指帝诏之地,源也,含京都之意。封建社会皇室制度,天子设九门。老北京城俗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我想提问的指向应该是内城九门。
老漁就从东西两侧说起吧:朝阳门和东直门所处的东侧因便捷的水陆码头提供的方便,这两个门一直都是以向城里运进粮食和工具制造以及建筑所需的木材的主要通道。
西侧靠玉泉山,此水质优,皇室及达官贵人家饮用水每天都是从西直门运进,西山产煤也是从西侧的阜成门运进。再说九门之正门,“正阳门”内城的正门,又称前门,皇帝出入专线。任何人不得在正阳门的正门出入,
文武官吏普通人等只能从两边的侧门进出。东侧的祟文门:内城门最为繁忙之门,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在此缴税,其中多为酒车,据说收税量之大致使此门为九门中唯一昼夜开放之门,亦称酒门。西侧的宣武门,早年间门外菜市口为刑场,故囚车常于此处出入,加上当时北京的多数墓地都在陶然亭一代,所以出殡送葬者多出入此门,宣武门又称“死门”。正阳门,祟文门,宣武门统称“前三门”,其中祟文门因昼夜敞开,故阴气甚于其他六门,宣武门之死门自不必说,于是在中间正阳门至盛,至纯,至阳的压制下也起到了阴阳调和作用,据传前门大街在京城也算风水最好处。接着继续北面的德胜门,老漁以为此“德”包括了“得胜”之得外,以德服人,德行天下之“德胜门”更多的是宣扬了吾皇的惠及宇内,皇恩浩荡之德。最后说安定门,
与“德胜门”的得胜而归相比,军队整装出征是在安定门出城。平时安定冂外粪场较多,通常情况下,以粪车出入居多,安定门也叫“生门”。老漁将此“安定”另为理解是稳固,舒服之意。正阳门以外八门存在的专业性同时也为城内外百姓的出入提供了方便,“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帝都八门的存在起的是民生作用。至于九门的八个关帝庙为何只尊排位不塑像的存在,那都是封建社会的“一都不容二帝”的传承,何况还多了一个“真武大帝”。还要说明一点的是,
八旗进京后,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的八旗分布与传说的木门,水门无关,八旗的分配是按五行说的相生相克居住的。八旗的四种颜色来自于:黄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铁。由于铁生于土,有了土,黑色便免了。于是就有了合适的八旗四种颜色了。
京城的城门,是相当“对称”的。京城南面的正门,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与皇宫紫禁城及皇城同时营建,并将当时位于今东西长安街一线的元大都城南面的城墙往南移至今日城的“南三门”一线。京城南面的正门,则仍然沿袭元大都“丽正门”的旧名。到了明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皇帝下谕旨修京师九门,并加建营建瓮城箭楼,于正统四年建成后,才将“丽正门”改名为“正阳门”。
正阳门,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的意思。
崇文门,指“文教宜尊”,当时附近有先圣庙和衡文院。
宣武门,指“五烈宜扬”,过去兵营校场多设宣武门外。
朝阳门,指“迎宾出日”。
阜成门,指“物阜民安”。
东直门,西直门,指“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的含义。
安定门,取“文臣翊赞太平,交代而后安享”。
德胜门,取“武将疆场奏绩,得胜回朝而后凯旋”。
北京城门引分为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龙脉口四门,宫城四门,现代城门等。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内城九门有所谓“九门走九车”之说,意思是九门有其各自的功能:
正阳门,原名丽正门,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正阳门位置居中,地位是最高的,北京人俗称其为“前门”。专供皇上走龙车的门,正阳门又称“国门”。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冬季去天坛祭天,惊蛰到先农坛耕地,都出正阳门。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瓮 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此外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 商望门生畏。“崇文铁龟”名遍响京都。
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收的酒税,在崇文门指定了十八家,由它们统一收售,统一纳税,俗称"十八家酒店"。
而且崇文门又是收税的地方,凡是过往商人都要在这交税。
宣武门建于明代,初称顺城门,正统四年改称宣武。为内城南门之一。宣武门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两门一文一武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为取武为意,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就设在宣武门外。
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 囚车从此门经常出入,因此人称“死门“。
朝阳门, 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朝阳 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
曹操为何喜爱曹植而不喜欢曹丕,二人的父子关系是怎样的?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盟主,自然也是性情中人,七情六欲困扰着他一生,不由得发出感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一生共计二十五个儿子,比较有出息的: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冲。
俗话说龙生九子,看那个都疼,毕竟是亲父子关系,曹操当然也不另外。
起初立太子接班时,曹昂是法定接班人,却因曹操强取张秀的婶子,引来杀身之祸,是曹昂为救曹操而被杀死的。
曹操当初最喜欢曹植,曹植年纪轻轻著作名满天下,正合曹操胃口。其文采占天下八斗,前途不可限量!
曹丕在文采上比曹植差了一点,但是武功不俗,上马能应战,下马可提笔,文武双全,曹操也喜欢他。
一日曹操把曹丕、曹彰、曹植、曹冲都叫到跟前,曹操想知道他们的抱负和志向。就问道:“将来你们有何打算啊!”
话音刚落,曹彰就对父亲说我愿戎马一生,曹操明白了意思,退出了一个。曹冲也接着说我年纪尚小,全听父亲与哥哥的,又退出一位。
场上就曹丕、曹植没有发表态度,曹操就明白二位用意了,都是有抱负的人才。
父子反目。
曹操喜爱自己的孩子,这有史可查,因为喜爱自己的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天性,何况曹操的孩子确实优秀,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曹丕曹植都是建安七子中的人物,文采飞扬,曹彰勇武绝伦,曹冲才华盖世,曹操有自豪的资本,但是如果要说起来他最爱的孩子当属曹冲。
不过曹冲十三岁就得疾病去世了,这让曹操非常难过,因为他有意传位给曹冲,而恰在这年,曹操也遭遇了他人生中的大败:赤壁之战。曹操曾对曹冲之死有两句话:“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和“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后一句就是对曹丕说的,说的就是曹冲之死,是我的大不幸啊,却是你们这些人的幸事啊,你们可以继承我的地位了,否则曹冲活着,没你们什么事。
围绕着继承人的选拔,在曹冲死后,主要有三个人选:曹丕、曹植、曹彰,最先被剔除的就是曹彰,因为继承人必须要文治武功,只有武功是不合格的继承者。剩下就是曹丕和曹植了,曹操对这两个儿子都是喜欢的,否则也不会当成继承人来培养。可是曹植因为辅佐的人不靠谱,聪明反被聪明误,生生让杨修坏了大事。而曹丕却中规中矩,在贾诩、吴质、司马懿等人的辅佐下,步步为营,最终取得了曹操的喜欢、信任和认可,成功击败了曹植,所以说曹操更喜欢曹丕,而不是曹植。
众所周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文学家、书法家。曹操爱好武艺,更爱好文学。曹操儿子众多,尽管都喜爱,不过肯定存在偏爱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可以看出曹操很喜爱聪明仁爱的曹冲,可惜未成年就病逝。曹操、曹丕、曹植都文学出众,以曹植文采最好。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曹操爱才,加上放荡不羁的性格,尽管中国有立长立嫡的传统,前期还是会偏爱曹植。
曹操喜爱曹植,除了曹植本身的文采原因,还跟当时辅助曹丕的司马懿和辅助曹植的杨修相关。司马懿胸怀谋略,却非常低调的。杨修也是聪明绝顶之人,可惜爱卖弄小聪明,最终丢了性命。辅助曹丕、曹植的谋士的行为也会对曹操产生影响。
由于曹植终日宴饮游乐、吟诗作赋,放荡不羁,常常饮酒误事。最终令曹操失望,不再重用他。